close

 出處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 
 龍眼,又稱桂圓、亞荔枝、燕卵,為中國南方水果,多產於兩廣地區。與荔枝、香蕉、菠蘿同為華南四大珍果。
 
 
 名稱由來
 

 其實龍眼自有記載以來,就被稱為龍眼。其他的名字反而較後出現。
 
 由於龍眼原產嶺南,而嶺南為中原王朝統治,是遲至秦朝的事.所以在先秦文獻中,並沒有有關龍眼的記錄。而西漢開始,就有很多有關龍眼的記載了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東觀漢記》、《名醫別錄》、《後漢書》、《三輔黃圖》以及三國時期的《吳普本草》和晉代的《廣志》也都有龍眼樹的記述。
 
 一般認為,龍眼的「龍」字,是由於古代龍眼是皇帝的貢品,為皇帝專用,民間反而鮮有機會嘗之,所以配以「龍」字。而至於龍眼的「眼」字,是由於龍眼去皮後,剔透晶瑩偏漿白,隱約可見內裏紅黑色果核,極似眼珠,故以「眼」名之。龍眼在福建泉州亦有「福眼」,「虎眼」的別名。其實龍眼自有記載以來,就被稱為龍眼。其他的名字反而較後出現。
 
 
 早期記載
 
 《三輔黃圖》記載漢武帝往上林苑移植龍眼。漢武帝劉徹嘗到了荔枝、龍眼的滋味後,便下令要南方上貢荔枝等生鮮,並從廣東交趾移來荔枝龍眼樹一百株,專在長安城外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扶荔宮以 植之。可惜這一百株荔枝龍眼,因氣候、土質不宜卻無一生長,武帝大怒,誅殺了數十名守吏。
 
 從西漢武帝至東漢安帝近二百年間,宮中向有舊例,每年都把龍眼、荔枝等名貴生鮮列為貢品,要嶺南各地向漢皇朝進貢。蘇東坡有一首《荔支歎》,寫荔支龍眼進貢朝廷的情形.原詩作者自註:」漢永元中,交州進荔枝,龍眼,十里一置,五里一堠,奔騰死亡,蛇猛獸毒中之害者無數。唐羌,字伯游,為臨武長,上書言狀,和帝罷之。"
 
 坡公這一自注,透露很多資訊。其一、東漢初年(永元中)交州荔枝、龍眼依西漢初例為貢品;其二、長途奔貢,苦害百姓,成為弊政,唐伯游上書言狀,和帝作罷叫停了。
 
 
 傳說
 
 古書上「龍眼」一名雖沒清楚的來源,卻有兩則有趣的傳說:
 
 傳說一:
 
 相傳古時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,摧田毀屋,為害一方。有英武少年名叫桂圓,決心為民除害。他隻身與惡龍搏鬥,用鋼刀先刺出惡龍的左眼,在惡龍反撲時,又挖出其右眼,惡龍因流血過多而死,桂圓也因傷勢過重去世。鄉親們將龍眼和桂圓埋在一起,第二年便長出兩棵大樹,樹上結果,果核圓亮,極似龍眼。於是,稱樹為「龍眼樹」,稱果為「龍眼」,又名「桂圓」。
 
 傳說二:
 
 有一個人,結識了一條善龍。後來街上貼出皇榜,招尋龍眼為皇后治療眼病。此人去找善龍,善龍就把自己的一隻眼睛挖下來給他。此人把龍眼獻給皇帝,皇帝大喜,賞其金銀若干,說你若能把另一隻龍眼也搞來,我讓你做大官。於是此人又去找善龍。善龍說不行,一隻眼可以給你,兩隻眼都沒了,我怎麼行雲布雨芽?此人便趁善龍不注意,掏出刀子就朝龍眼上猛刺。善龍疼而大怒,張口將此人叼起,摔了個一命嗚呼。那隻龍眼掉到地上,變成了龍眼樹。
 
 然而此兩則傳說都是後世附會的多,沒有可信性。
 
 
 別名
 
 龍眼因是皇室的貢品而得名「龍眼」,但後來此名反而成為忌諱。因為吃「龍眼」就是吃「龍的眼睛」,龍(皇上)的眼睛又豈能吃的呢。因此龍眼後來有別的名字。
 
 北魏(386—534年).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云:「龍眼一名益智,一名比目。」因其成熟於桂樹飄香時節,俗稱桂圓。「另有一說桂圓一名是由於龍眼是廣西(桂)產的比較多,又圓圓的,所以北方人稱之為桂圓.另外亦有人把產自福建稱為福圓。
 
 
 龍眼與荔枝
 
 從漢代的時候人們就經常將龍眼、荔枝兩種水果並稱。其中緣由包括這兩種水果的產區非常一致。早在北宋的時候,《圖經本草》的作者蘇頌就注意到:「出荔枝處,皆有之」。另外,這兩種果樹的樹形和樹葉都非常相似。一般而言,荔枝成熟比龍眼早,而且果實比龍眼大,因此,龍眼有亞荔枝、荔枝奴的別名。
 
 龍眼和荔枝齊名。作為一種水果它雖不如荔枝那樣味美多汁,但它所具有的滋補功能歷來為人們所稱道。經常用作制果乾和果膏,作為滋補劑。對於龍眼的營養價值,我們可以從《神農本草經》的記述中看出古人的認識。原書寫道:「久服強魂、聰明、強身不老,通神明。一名益智。」
 
 龍眼與荔枝不同,這是一種需要嫁接的果樹,《廣東新語》記載:「龍眼必經博接乃子,花頭十汰七八」。實際上華南人民可能很早(當與北方接梨同期)就發明了龍眼嫁接技術。現在龍眼仍常用播種繁殖,然後再進行嫁接栽培。荔枝和龍眼都是非常受閩粵一帶人民喜愛的果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。哇係賴筱姊。 的頭像
    。哇係賴筱姊。

    。哇係賴筱姊。

    。哇係賴筱姊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